汉献帝初平四年(公元193年),曹操已在兖州担任兖州牧,成为当地最具权势的统治者之一配资是做什么的,手握大权,声势显赫。感受到局势的稳定和日益增长的实力,他决定邀请一直身处徐州琅琊郡避难的父亲曹嵩搬来一起生活。在那个乱世中,能有父亲的陪伴,无疑给曹操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力量。
曹嵩收到信后,喜出望外,毫不犹豫地开始准备行李,随即安排启程。根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的记载,曹嵩这次出行带着超过百辆马车,车上堆满了金银珠宝。由于当时的道路不安全,徐州牧陶谦便派遣都尉张闿,率领200名骑兵为曹嵩一行护航,确保他们安全到达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按计划顺利进行。当队伍即将经过琅琊郡,临近泰山郡时,张闿心生贪念,他在途中指使手下杀害了曹嵩等人,并将随行的财富全部劫走,然后逃入淮南藏匿。曹操得知消息后,震怒不已,心头的愤怒和无法复仇的无力感让他将怒火转向陶谦,借“替父报仇”的名义,迅速动员军队攻打徐州。陶谦面对曹操的强大力量,毫无抵抗之力,徐州城很快便陷落。
展开剩余81%在这场战斗中,曹操的愤怒未曾得到平息,他命令军队进行屠城,导致了成千上万无辜百姓的死亡。史料《后汉书·陶谦传》记载道:“初平四年,曹操击谦,过拔取虑、雎陵、夏丘,皆屠之。凡杀男女数十万人,鸡犬无余,泗水为之不流,自是五县城保,无复行迹。”这一场血腥的屠杀,不仅体现了曹操当时的暴怒,也标志着整个战乱局势进一步加剧,令百姓苦不堪言。
第二年,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,曹操再次出兵攻打徐州。这次战火蔓延至琅琊郡,恰巧诸葛亮的家乡就在这里。为了躲避战乱,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玄带着妻子、儿子诸葛亮、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匆匆搬迁到别处,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则留守家中,看护祖业。从此,诸葛亮再也未曾踏足自己出生地。
这个时期,整个天下战火连绵,局势混乱,随即拉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动荡不安的乱世序幕。诸葛玄最终带着全家迁往荆州(今湖北、湖南一带),投奔了刘表。刘表是当时荆州的最高统治者,虽然他身处乱世,但与其他群雄相比,他显得更加平和,对权力并不十分渴求。刘表虽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,但他却致力于将荆州建设成一个安定繁荣的地方。
《三国志》对刘表有如此评价:“若是在太平盛世时期,刘表绝对是一块做宰相的好材料。但不幸生于乱世,没有称霸的野心,只会治理国家并没有用。”尽管刘表的个人志向有限,但他通过重视教育、发展经济,将荆州打造成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地方。在这个背景下,诸葛玄一家人终于找到了暂时的庇护之所,过上了较为安宁的生活。
然而,诸葛亮并未在荆州安稳度过一生。汉献帝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,诸葛玄去世,年仅17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南阳郡的隆中,开始了隐居生活。隆中四周山水环绕,环境清幽,正适合诸葛亮深入思考未来的志向。
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这十年时间,并非单纯过着闲散的生活,实际上他致力于三件重要的事情。首先是躬耕,他亲自下田耕种,体验田园生活。与自然为伴,不仅让他身心得到放松,也为日后的理政和军事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其次,他与当时荆州的四大豪门建立了联系,通过联姻的方式稳固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。
而最重要的一件事,则是他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。荆州的“学业堂”成为了他求学的沃土。刘表为人虽温和,但对学术事业非常重视,他开设的学堂吸引了大量学者和文化人,为诸葛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。在这里,诸葛亮接触到各类学科,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基础,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政、军事战略和发明创造的思想。
据史料记载,学业堂的学科设置多样,从经学、礼仪、天文到法律、乐器等都有涉及。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诸葛亮不仅学识广博,甚至能够发明木牛流马等军事器械,充分展现了他文武双全的才能。与此同时,诸葛亮在隆中这段时光里,也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,如司马徽、徐庶等,他们在诸葛亮的学术与思想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最为人称道的,莫过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婚姻。黄承彦为了女儿黄月英的婚事,直接上门提亲,毫不循传统的媒妁之言,直言黄月英才智出众,认为诸葛亮与她是天作之合。诸葛亮听从了黄承彦的建议,娶黄月英为妻。
黄月英不仅美丽,还极具智慧,民间流传着关于她发明木制机器的故事。传说中,黄月英曾发明了简易的自动磨面工具,这些木制设备能够迅速磨面,使得做饭变得高效。诸葛亮发现这一巧妙的设计后,深感佩服,认为这正是战争中所需的创新思维。由此,黄月英的技术与智慧为诸葛亮日后的木牛流马等发明提供了启示。
此外,诸葛亮也借着学业堂的机会,掌握了深厚的天文地理、军事战略等各方面的知识,逐渐成就了自己在历史中的伟大身影。经过十年的隐居,诸葛亮不仅在理论上达到很高的造诣,他的人格、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升华,成为了世人皆知的“卧龙”——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全能型人才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象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